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心理師的 6 個貼心建議

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心理師的 6 個貼心建議

身心症狀與治療
  • #憂鬱症
  • #心理諮商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面對憂鬱症家人或伴侶,該怎麼做才不會造成壓力?本文提供心理師 6 個有效陪伴技巧,從傾聽、鼓勵到生活節奏調整,並解析陪伴常見的錯誤做法,讓支持更有力量。

憂鬱症患者需要什麼樣的陪伴?

很多人對憂鬱症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只是心情不好」。但事實上,憂鬱症是一種長期影響生活的心理健康狀態(延伸閱讀:憂鬱症是什麼?心理師完整解析症狀、改善策略與常見迷思)。

在心理諮商中,我常看到家人或伴侶雖然很想幫忙,卻因為不了解病程或用錯方法,反而讓患者感到壓力甚至受傷。正確的陪伴,不只是好意,更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6 個心理師給的貼心陪伴建議

1. 傾聽比建議更重要

有位來諮商的當事人說,她最怕聽到的是:「你應該去運動」「你要多出去走走」。

對憂鬱症患者而言,他們常知道「該做什麼」,但情緒與能量的低落讓這些事變得困難。此時,比起急著給建議,更需要安靜傾聽、點頭回應,讓他們知道:「我在聽,也在乎你。」

2. 用行動傳遞關心,而不是逼迫

買一杯他喜歡的咖啡、幫他收一下亂成一團的桌子,這些微小舉動,往往比催促「快去做點事」更能溫暖對方。

行動上的支持,能讓患者感到被照顧,而不是被逼著「振作」。

3. 接納他們的情緒,而不是否定

當他們說「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時,請不要立刻反駁「不會啦,你很好」。

這種否定可能讓他們感到「我的感覺不重要」。

更好的回應是:「我聽到你覺得自己很沒用,這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受。」接納情緒,是陪伴的重要元素。

4. 鼓勵而非命令

「你應該要…」聽起來像是壓力,而不是支持。

可以試著換成:「如果你願意,我可以陪你試試…」

這樣的語氣,讓對方保有自主性,也降低防衛心。

5. 幫他們找回日常的節奏

憂鬱症患者常陷入日夜顛倒、缺乏日常活動的狀態。

你可以在不強迫的前提下,邀請對方一起吃早餐、曬曬太陽、短暫散步。這些日常節奏,是恢復心理能量的基礎。

6. 提醒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症狀持續影響生活與工作,陪伴者應溫和地建議尋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的幫助。

專業協助就像是導航,能幫助患者找到回到生活的路。

陪伴憂鬱症患者時,常見的 4 個誤區

  1. 過度安慰
  2. 例如「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有時反而會讓對方覺得壓力更大,因為他們暫時看不到「好」的可能。
  3. 用「想開點」輕描淡寫
  4. 這會讓對方感覺,你並不理解他的痛苦深度。
  5. 過度干預生活細節
  6. 控制對方該吃什麼、該怎麼過生活,容易引發反感。
  7. 忽略自己的情緒消耗
  8. 陪伴者若忽視自己的壓力,很容易陷入陪伴倦怠,甚至影響關係。

照顧對方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

陪伴憂鬱症患者是一場長跑,你也需要補充自己的能量。

試著建立支持系統,例如與朋友聊聊、參加陪伴者支持團體,或適時尋求心理諮商,讓自己有空間消化壓力。

記得,只有你先穩住,才有力量拉對方一把。

心理師的話

陪伴不是救援,而是一種並肩走的關係。

不要急著拉對方離開低谷,而是願意在那裡與他們同在。


想更全面認識憂鬱症及其不同型態,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1. 憂鬱症是什麼?心理師完整解析症狀、改善策略與常見迷思
  2. 高功能憂鬱症是什麼?為什麼外表正常的人也可能很痛苦
  3. 產後憂鬱症常見 7 大症狀與 5 種改善方法
  4. 冬天沒精神、想睡、心情低落?心理師教你認識季節性情緒失調與改善方法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心理師帶你一次了解焦慮症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常感到焦慮、心悸、失眠或腦袋停不下來?這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本篇由心理師說明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包含焦慮症的症狀、成因、類型與改善方法,幫助你理解自身狀況,學會緩解焦慮、重拾日常穩定感。
  • #焦慮症
  • #心理諮商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心理師解析 5 個特徵與背後心理原因

總是怕拒絕別人、過度在意眼光嗎?這篇文章帶你檢視討好型人格的 5 個特徵與心理成因,並提供延伸建議,幫助你走出內耗模式。
  • #焦慮型依附
  • #伴侶諮商
  • #親密關係

如何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照顧者學會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總是在關係中被需要卻感到孤單嗎?心理師解析照顧者角色的心理動力,並提供 3 個方法,幫助你從「被需要」走向「被理解」,學會愛自己。
  • #心理諮商
  • #依附關係
  •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