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心理師的 6 個貼心建議
身心症狀與治療- #憂鬱症
- #心理諮商

憂鬱症患者需要什麼樣的陪伴?
很多人對憂鬱症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只是心情不好」。但事實上,憂鬱症是一種長期影響生活的心理健康狀態(延伸閱讀:憂鬱症是什麼?心理師完整解析症狀、改善策略與常見迷思)。
在心理諮商中,我常看到家人或伴侶雖然很想幫忙,卻因為不了解病程或用錯方法,反而讓患者感到壓力甚至受傷。正確的陪伴,不只是好意,更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6 個心理師給的貼心陪伴建議
1. 傾聽比建議更重要
有位來諮商的當事人說,她最怕聽到的是:「你應該去運動」「你要多出去走走」。
對憂鬱症患者而言,他們常知道「該做什麼」,但情緒與能量的低落讓這些事變得困難。此時,比起急著給建議,更需要安靜傾聽、點頭回應,讓他們知道:「我在聽,也在乎你。」
2. 用行動傳遞關心,而不是逼迫
買一杯他喜歡的咖啡、幫他收一下亂成一團的桌子,這些微小舉動,往往比催促「快去做點事」更能溫暖對方。
行動上的支持,能讓患者感到被照顧,而不是被逼著「振作」。
3. 接納他們的情緒,而不是否定
當他們說「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時,請不要立刻反駁「不會啦,你很好」。
這種否定可能讓他們感到「我的感覺不重要」。
更好的回應是:「我聽到你覺得自己很沒用,這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受。」接納情緒,是陪伴的重要元素。
4. 鼓勵而非命令
「你應該要…」聽起來像是壓力,而不是支持。
可以試著換成:「如果你願意,我可以陪你試試…」
這樣的語氣,讓對方保有自主性,也降低防衛心。
5. 幫他們找回日常的節奏
憂鬱症患者常陷入日夜顛倒、缺乏日常活動的狀態。
你可以在不強迫的前提下,邀請對方一起吃早餐、曬曬太陽、短暫散步。這些日常節奏,是恢復心理能量的基礎。
6. 提醒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症狀持續影響生活與工作,陪伴者應溫和地建議尋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的幫助。
專業協助就像是導航,能幫助患者找到回到生活的路。
陪伴憂鬱症患者時,常見的 4 個誤區
- 過度安慰
- 例如「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有時反而會讓對方覺得壓力更大,因為他們暫時看不到「好」的可能。
- 用「想開點」輕描淡寫
- 這會讓對方感覺,你並不理解他的痛苦深度。
- 過度干預生活細節
- 控制對方該吃什麼、該怎麼過生活,容易引發反感。
- 忽略自己的情緒消耗
- 陪伴者若忽視自己的壓力,很容易陷入陪伴倦怠,甚至影響關係。
照顧對方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
陪伴憂鬱症患者是一場長跑,你也需要補充自己的能量。
試著建立支持系統,例如與朋友聊聊、參加陪伴者支持團體,或適時尋求心理諮商,讓自己有空間消化壓力。
記得,只有你先穩住,才有力量拉對方一把。
心理師的話
陪伴不是救援,而是一種並肩走的關係。
不要急著拉對方離開低谷,而是願意在那裡與他們同在。
想更全面認識憂鬱症及其不同型態,可以參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