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什麼?心理師完整解析症狀、改善策略與常見迷思

憂鬱症是什麼?心理師完整解析症狀、改善策略與常見迷思

身心症狀與治療
  • #憂鬱症
  • #心理諮商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長時間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心理師帶你認識憂鬱症的症狀與成因,分享運動、光照、作息調整等改善策略,並解答常見迷思,陪你走出心理陰霾。

憂鬱症不只是情緒低落

憂鬱症是一種影響情緒、思維與行為的心理健康問題。

它和「今天心情不好」不同,更像是一場無法預期結束的陰天,長時間感受不到快樂,生活的顏色逐漸褪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 20 人中就有 1 人在一生中曾經歷過憂鬱症。

心理師在臨床上常看到,患者的痛苦往往不是突發的,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而這段過程中,他們可能已經默默承受了數月甚至數年。

憂鬱症症狀的常見6項,你中幾項?

這些症狀若持續兩週以上,就有必要提高警覺:

  1. 持續低落或空虛感——即使有好消息,也難以真正開心。
  2. 失去興趣——過去喜愛的事物,如電影、運動或美食,現在提不起勁。
  3. 睡眠模式改變——可能整夜失眠,也可能過度嗜睡。
  4. 食慾變化——有些人食慾全失,有些人則靠暴飲暴食尋求慰藉。
  5. 專注力下降——連簡單的工作或家務都變得困難。
  6. 持續疲倦——即使睡足 8 小時,醒來依舊感到疲累。

💡 有些人會同時出現焦慮與憂鬱症狀,讓情緒狀態更加複雜。

憂鬱症症狀改善的日常行動

心理學研究指出,行為啟動(Behavioral Activation)是改善憂鬱的重要步驟之一。

意思是——即便沒有動力,也先嘗試做些能提升情緒的事,行動會帶動情緒變化。

改善方法實踐要點為什麼有用?
運動習慣每週 3 次、3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運動能促進多巴胺與血清素分泌,這些化學物質與情緒穩定密切相關
日光曝曬每天 15–30 分鐘,尤其在早晨光照可調節褪黑激素與皮質醇分泌,改善睡眠與能量
規律作息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穩定的生理時鐘能減少情緒波動
社交連結維持與朋友、家人互動,即使只是簡短問候社會支持能降低孤立感,增強心理韌性
正念練習每天 5–10 分鐘專注呼吸或身體掃描減少負面思緒反芻,提升專注與平靜感

📌 心理師提醒:如果情緒低落讓你完全無法啟動行動,可以先從「最低成本」的行為開始,例如換衣服、打開窗簾、走到陽台吸一口新鮮空氣。這些微小的動作,是找回能量的第一步。

憂鬱症的多重成因

憂鬱症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

  1. 生物性因素: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遺傳傾向、內分泌疾病。
  2. 心理性因素:長期自我批評、消極思考模式、童年時期的忽視或創傷經驗。
  3. 社會性因素:孤立、缺乏情感支持、重大壓力事件(失業、離婚、喪親等)。

📌 心理師觀察:在諮商室裡,常會發現憂鬱症的成因不只是外在壓力,還包括一種「長期累積的情緒債」。這種債務如果不被看見,就會慢慢壓垮一個人的心理能量。

憂鬱症的3個迷思,你可能也聽過

  1. 「只要想開一點就好」 → 憂鬱症並非意志薄弱,而是身心失衡的結果。
  2. 「藥物會上癮」 → 抗憂鬱藥物不會造成成癮,但需要遵照醫囑調整劑量與停藥。
  3. 「不哭就不是憂鬱」 → 有些患者表面正常、照常生活,但內心承受極大痛苦(像是微笑憂鬱)。

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

  1. 情緒困擾影響工作、學業或人際關係
  2. 經常感到無望,認為生活沒有意義
  3. 出現自傷或自殺想法

⚠️ 若有自殺念頭,請立即聯絡台灣安心專線 1925(24 小時服務)、或尋求緊急協助。

心理師的話

憂鬱症並不可怕,真正危險的是孤立與沉默。

治療憂鬱症就像修復一座受損的橋,需要時間與耐心,也需要專業支持與情感連結。

你值得被傾聽、被理解,也值得重新感受生活的溫度。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心理師帶你一次了解焦慮症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常感到焦慮、心悸、失眠或腦袋停不下來?這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本篇由心理師說明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包含焦慮症的症狀、成因、類型與改善方法,幫助你理解自身狀況,學會緩解焦慮、重拾日常穩定感。
  • #焦慮症
  • #心理諮商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心理師解析 5 個特徵與背後心理原因

總是怕拒絕別人、過度在意眼光嗎?這篇文章帶你檢視討好型人格的 5 個特徵與心理成因,並提供延伸建議,幫助你走出內耗模式。
  • #焦慮型依附
  • #伴侶諮商
  • #親密關係

如何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照顧者學會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總是在關係中被需要卻感到孤單嗎?心理師解析照顧者角色的心理動力,並提供 3 個方法,幫助你從「被需要」走向「被理解」,學會愛自己。
  • #心理諮商
  • #依附關係
  •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