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總說是為你好:談原生家庭的情緒勒索
親子與家庭議題- #心理諮商
- #憂鬱症
- #情緒勒索

「我說你這麼多還不都是為你好。」
「我們花這麼多錢,你覺得這樣的表現對得起我們嗎 ?」
「爸媽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卻讓我們失望了。」
這些話,或許你聽過不只一次。
每當你想為自己做決定、表達不同意見、劃清界線,心裡卻立刻浮現出深深的愧疚與掙扎。
原來,情緒勒索的源頭,很多時候就在家庭裡發生。
為何家庭是最容易出現情緒勒索的場景呢?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擁有大人的影響力與權威。
在家中,大人的角色是攸關孩子能不能得到照顧與愛的關鍵。然而,當「愛」與「控制」混在一起時,孩子往往很難分辨:「這真的是為我好?還是他們只想要我照他們的期待而活?」有的時候,其實父母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在外面與他人關係中的情緒勒索,我們還能設界線、甚至選擇離開,避不見面;但面對父母,我們往往卡在以下兩難中:
- 「不聽他們的話,我是不是很不孝?」
- 「他們也不是壞人,我怎麼可以生他們的氣?」
- 「我真的可以選擇我自己想要的人生嗎?他們會不會失望 ? 」
這種心理糾結卻割捨不了的關係,就是親情,嚴重到會讓人即使成年,仍難以活出自己。
原生家庭常見的情緒勒索語句
這些話語,背後傳遞的,其實是一種壓力與責任轉嫁:
「我人生會這樣都是因為你。」 | 你不能再添麻煩了 |
「我這樣難道不都是為你好。」 | 你只能照我們說的做,不能拒絕 |
「你怎麼可以讓爸媽傷心?」 | 你要對我們的情緒負責 |
「你有對象就不要我們了,我們不重要了。」 | 控制你的交友/伴侶自由,掩飾失落與不安全感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你,可能出現這些狀況:
- 做決定時總是猶豫,害怕「錯了就對不起他們」
- 無法自在表達情緒,尤其是對父母的不滿
- 經常感到羞愧,哪怕只是為了自己做了一點點選擇
- 即使搬離家中,心裡仍被他們的話語困住
若不加以覺察,往往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但事實上,你是太習慣把「順從」當作「回應愛」的方式。
心理師想告訴你:愛父母不一定要接受情緒勒索
很多人最初以為,要掙脫情緒勒索,就等於要「斷絕關係」或「對抗父母」,如果為了維持關係的和諧,又只好繼續「順從父母」,困在惡性循環裡。但其實會陷在情緒勒索當中是因為父母用了不正確的方式來索取與控制孩子的行為,讓彼此關係失去了界限。在心理諮商中,心理師會協助你學會的是:**如何設下健康的情緒界限,同時保有愛的回應,**包括:
- 意識到哪些話讓你產生情緒勒索感
- 學會判斷哪些是「情緒責任」不該屬於你
- 練習以平穩、明確的方式說出「我有不同想法」
- 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感,不再依附於父母的認可
結語|不聽父母的話不是不孝,而是你漸漸尊重你的聲音
從小到大,我們或許學會了怎麼照顧別人,但卻沒回過頭來照顧自己。
有些人一直到中年都還受困在與父母關係的糾結。
當你選擇做回自己,也許你會發現關係中的窒息感漸漸消善。
如果你也正被原生家庭的關係束縛著,歡迎預約諮商,讓我們陪你一起釐清愛與責任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