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心理師解析症狀、診斷與治療方法
⼼理創傷與復原- #心理諮商
- #PTSD

事情已經過去,但傷口會留下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發生的事情已經過去,但心裡卻像還停留在當時?
可能是一場車禍的驚嚇、一段長期霸凌的陰影,或是親密關係中的長年控制。表面上生活恢復了,但內心卻仍被記憶綁住。
這種經驗,可能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有關。許多人在經歷過重大打擊後,會以為隨著時間久了就會好了,但創傷不是隨時間自動痊癒的,如果有持續性的影響,則需要被理解與接受治療。
PTSD 的定義
PTSD 指的是人在經歷極度威脅或恐懼的事件後,產生持續一個月以上的心理困擾與功能受損。這些事件可能包括重大事故、戰爭、性侵、家暴、天災,甚至是童年的長期忽視或霸凌。
PTSD 的主要症狀
PTSD 症狀通常可分為四大類:
重現(Re-experiencing)
反覆夢到、閃回,甚至聽到類似聲音就感覺「又回到現場」。
迴避(Avoidance)
不願接觸相關人事物,甚至連談論都抗拒。
例子:小美因童年霸凌經驗,成年後避免任何團體活動。
過度警覺(Hyperarousal)
容易受驚嚇、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隨時保持「備戰狀態」。
認知與情緒改變(Negative Cognition & Mood)
自責、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與人疏離,或感到生活失去意義。
PTSD 症狀整理表
類別 | 表現形式 | 生活化例子 |
重現 | 閃回、惡夢 | 聽到爆竹聲就覺得又回到當年車禍現場 |
迴避 | 閃躲情境、人際 | 避免搭車、拒絕談及創傷經驗 |
過度警覺 | 易受驚嚇、失眠 | 半夜常被一點聲音驚醒 |
認知情緒改變 | 自責、疏離 | 覺得「都是我的錯」,不敢和人建立關係 |
誰容易罹患 PTSD?
不是每個人都會因創傷而罹患 PTSD。研究指出,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 童年逆境者曾經歷虐待、忽視、家庭失衡。
- 高風險職業醫護人員、消防員、軍人、警察等,長期面對危險或死亡。
- 精神病史者先前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人,較容易發展 PTSD。
- 缺乏支持的人在事件發生後無法獲得情感支持,孤立感更強烈。
這提醒我們,除了事件本身,社會支持與心理韌性 才是影響 PTSD 發展的關鍵。
PTSD 的治療方式
PTSD 的治療並非單一路徑,而是整合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與社會支持 的多層次介入。以下幫你補充更多細節:
1.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治療(CBT)透過認知重建等方式,幫助個案覺察並修正創傷後的負面信念。
- 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採取漸進方式,在安全環境中面對創傷線索。透過重複暴露,讓大腦逐漸學會「現在已經安全了」。
- 眼動減敏與再處理(EMDR)結合記憶回溯與眼球運動,幫助降低創傷記憶的情緒強度,被廣泛應用於戰爭退伍軍人與性侵倖存者。
- 人際歷程治療(IPT)特別強調在關係中修復。創傷往往使人對他人失去信任,IPT 提供一個安全的人際場域,幫助個案練習真實表達、處理衝突與重建連結。這對因霸凌、家庭暴力而受創的人尤其重要。
- 正念與身心介入包含正念減壓(MBSR)、呼吸練習、瑜伽。這些方法能調整自律神經,幫助大腦從「持續警戒」回到「當下安全」。
2. 藥物治療
- 抗憂鬱劑(SSRI、SNRI)能有效減輕 PTSD 症狀。
- 輔助藥物:如助眠藥、抗焦慮藥,短期內幫助改善睡眠與過度警覺。
但藥物多為「輔助角色」,通常需要與心理治療結合。
3. 社會與支持系統
- 家庭與朋友支持:讓身邊的人理解 PTSD,避免使用過於嚴苛的話。
- 日常自我照顧: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保持作息,幫助大腦恢復生理平衡。
重點觀念:治療 PTSD 並不是「消除記憶」,而是「降低記憶對生活的控制力」,讓人重新獲得選擇與安全感。
治療方式比較表
治療方式 | 核心重點 | 適用情境 |
認知行為治療 | 修正負面思考 | 有強烈自責、焦慮的個案 |
暴露治療 | 漸進面對恐懼 | 特定情境恐懼(如開車、搭車) |
EMDR | 降低創傷記憶強度 | 反覆閃回、惡夢 |
人際歷程治療 | 修復人際模式 | 創傷破壞了人際信任與安全感 |
藥物治療 | 調整神經化學 | 症狀嚴重、影響功能 |
支持系統 | 建立安全連結 | 需要外部支持與鼓勵 |
什麼時候該尋求幫助?
你可以自我檢視:
- 創傷事件已過去一個月以上,症狀仍然持續。
- 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受到嚴重影響。
- 經常失眠、易怒,甚至有傷害自己的念頭。
- 感覺與他人疏離,陷入孤立。
如果以上狀況符合,代表尋求心理師或醫師的幫助很有必要。
創傷是一段療癒與修復的歷程
創傷可能留下深刻痕跡,但它不等於你的一生。受過創傷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幫助,還是能夠在記憶存在的情況下,仍然好好生活,仍然能與人建立真實而溫暖的連結。
尋求幫助不是脆弱,反而是非常勇敢的行動。
如果你正被創傷影響,或許可以預約心理諮商,讓專業陪你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