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型依附可以變安全型嗎?心理師解析轉化的 4 個關鍵步驟

焦慮型依附可以變安全型嗎?心理師解析轉化的 4 個關鍵步驟

親密關係經營
  • #焦慮型依附
  • #安全型依附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總是害怕被忽略、渴望伴侶不停證明愛?這篇文章帶你了解焦慮型依附如何透過自我覺察、健康界線、心理諮商等 4 個步驟,逐漸轉向安全依附。

依附風格是固定的嗎?

如果依附風格的形成是來自童年,那麼依附風格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改變?

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依附風格雖然源於童年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但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像是一種「情感慣性」—— 會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但隨著後天的關係經驗與自我覺察,是有機會被調整的。

為什麼依附風格會影響感情?

我們跟伴侶相處的方式,其實很早就開始被形塑了。小時候,如果在害怕或需要幫助時,大人能夠安撫、陪伴,孩子就會覺得「我值得被愛」而且「我可以依靠別人」。這樣長大後,通常比較容易放心地跟人建立親密關係。

但如果小時候經常被忽略,或是爸媽有時很親近、有時又很疏遠,就可能養成「焦慮型依附」的傾向。這樣的人在感情裡會特別敏感,常常擔心對方不愛自己,甚至一點小事都會覺得被冷落。

焦慮型依附轉向安全依附的可能性

  1. 研究顯示:當焦慮型依附者在成年後經歷過「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其依附模式會逐漸趨向安全型。
  2. 臨床經驗:在諮商室裡,我們也常看到個案透過心理諮商、矯正性情緒經驗,慢慢學會更健康的互動方式。
  3. 關鍵在於:對自己在關係中焦慮的理解,並透過練習和環境的支持來逐漸轉化。

轉化關鍵的 4 個步驟

步驟1:建立自我覺察與自我價值

焦慮型依附者往往過度依賴伴侶的回應,來證明「自己是值得的」。

練習方法:每天花幾分鐘,寫下自己三個優點或當天完成的小事,強化「自我價值感」。

步驟2:練習設定健康界線

在關係中,焦慮型依附容易過度付出,甚至壓抑自己的需求。

練習方法:嘗試對小事說「不」,例如拒絕不想參加的聚會,慢慢學會保護自己的空間。

步驟3:學習安全型的互動模式

觀察並模仿「安全型依附的人」如何溝通,他們往往能直接表達需求,而不是透過關係測試。

練習方法:當想說「你是不是不愛我?」時,可以改成「我需要你的一些回應,這會讓我比較安心」。

步驟4:尋求心理諮商與支持性關係

心理諮商能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幫助焦慮型依附者逐步探索內在需求,並建立新的互動模式。

練習方法:除了諮商,也可以刻意建立「支持性的人際關係」,和能傾聽、尊重的人相處,逐漸取代過去的受傷經驗。

案例分享

小B(化名)總是習慣不停查看男友是否有回訊息,一旦對方晚回覆,就覺得自己是不是被忽略了。這樣的焦慮讓她經常失眠、盯著手機螢幕看,也造成男友很大的壓力,雙方最後受不了,前來諮商。

在心理諮商中,小B慢慢覺察到,自己內心其實很害怕「不被需要」,擔心對方不在乎自己後就會選擇離開。諮商後,她開始練習每天寫下對自己欣賞的地方,並學會在想要陪伴時,不是用質問,而是直接表達需求。幾個月後,她發現自己能更穩定地看待關係,與男友的互動也更放鬆。

給正在努力的你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關係中焦慮、害怕失去,請記得依附風格不是固定的

焦慮型依附者完全有機會透過練習、支持與心理治療,慢慢走向安全依附。

下一步:如果你想更深入理解自己,或正在關係中感到困擾,心理諮商能夠陪你一步步走出焦慮,學會安心地去愛與被愛。


延伸閱讀:

  1. 焦慮型依附怎麼辦?心理師教你5個自救練習,改善親密關係焦慮感
  2. 焦慮型依附的特徵與成因:心理師解析童年經驗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焦慮型依附在愛情中的告白:理所當然的愛對我來說並不存在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愛情裡,常期待「理所當然的愛」,卻因恐懼失去而更焦慮。心理師解析愛情中的焦慮陷阱,並提供走向安心連結的方法。
  • #心理諮商
  • #伴侶諮商
  • #焦慮型依附

焦慮型依附測驗:你在關係中有多焦慮?心理師解析你的結果

想知道自己在關係中的依附模式嗎?這篇文章提供焦慮型依附自測題與結果解讀,並分享心理師建議,幫助你從測驗到實際改善,建立更健康的親密關係。
  • #焦慮型依附
  • #依附關係
  • #心理諮商

焦慮型依附的特徵與成因:心理師解析童年經驗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焦慮型依附是什麼?心理師解析其 5 大特徵、童年成因與和其他依附風格的差異,幫助你理解為何在關係中總是焦慮,並找到改善方向。
  • #心理諮商
  • #伴侶諮商
  • #焦慮型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