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是什麼?常見的創傷類型、症狀與治療方法

心理創傷是什麼?常見的創傷類型、症狀與治療方法

⼼理創傷與復原
  • #PTSD
  • #心理諮商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心理創傷是什麼?心理師帶你認識常見創傷類型、症狀表現與治療方法,包含單一事件創傷、複雜創傷、發展性創傷與次級創傷,並解析 PTSD 與復原可能。

為什麼要談創傷?

當我們談到「創傷」這個詞,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往往是車禍、戰爭、或天災等重大事件。但事實上,心理創傷比我們以為的更普遍,它可能發生在生活中最細微的經驗裡。

例如:

  1. 孩童時代被父母忽略情感需求
  2. 在關係中反覆遭受冷暴力或否定
  3. 工作中長期承受霸凌與羞辱

這些經驗雖然不像天災或戰爭那麼「震撼」,卻同樣能在心裡留下深刻烙印。心理創傷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只是「過去的痛苦回憶」,而是會延伸到現在的情緒反應、人際互動,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談創傷,並不是要陷入受害者角色,而是為了 看見過去與現在的連結,並且找到復原的可能性。理解創傷,是走向療癒的第一步。

心理創傷是什麼?

心理創傷(Psychological Trauma)指的是一個人在經歷了 超出心理與情緒承受範圍的事件 後,心裡留下的傷痕。這種經驗往往伴隨著恐懼、無助、羞恥,或不再感到安全的感覺。

與一般的壓力不同,創傷不會隨時間自然消退,而是可能被「卡住」,在腦中反覆出現,影響日常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多年後,仍然會因某個聲音、氣味或對話而突然觸發強烈反應。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1. 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小孩,可能長大後在關係裡極度害怕被拋棄。
  2. 曾經遭遇車禍的人,或許多年後仍不敢開車。
  3. 在職場經常被羞辱的人,可能會過度害怕犯錯,甚至出現冒牌者症候群。

換句話說,創傷不只是敏感,而是身心對壓力的真實反應。

心理創傷的常見類型

心理創傷可以依照事件性質、持續時間與發生時期分成幾種常見類型。以下表格整理了 4 種主要的創傷類型、其形成原因與可能影響:

創傷類型形成原因常見症狀可能影響
單一事件創傷突發性事故、天災、暴力事件強烈閃回、失眠、焦慮對特定情境過度恐懼,生活受限
複雜創傷長期家暴、霸凌、情感忽視情緒不穩、低自尊、信任困難影響人際親密感,容易陷入不健康關係
發展性創傷童年缺乏安全依附、長期苛責認同混亂、孤獨、焦慮成年後形成焦慮型或逃避型依附
次級創傷(替代性創傷)長期接觸他人創傷(心理師、醫護)同理心疲乏、耗竭、失眠職涯倦怠、難以投入人際關係

心理創傷的影響

創傷的影響並不只停留在情緒,還會擴展到認知、行為與身體層面。以下整理出常見的四大面向:

情緒層面

焦慮、易怒、強烈悲傷、空虛感。很多人描述為「心裡有個洞」。

認知層面

不斷反芻事件、過度自責、覺得「都是我的錯」,甚至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行為層面

逃避相關情境、不敢建立親密關係、成癮(酒精、購物、網路)、睡眠與飲食失調。

身理層面

頭痛、腸胃不適、心悸,甚至長期免疫力下降。

心理創傷的 3 種常見反應

心理學常將創傷反應歸納為三大類,這些反應有時會交錯出現:

反應類型具體表現
過度警覺(Hyperarousal)總是處於緊繃狀態,容易受驚嚇,警覺過高
重現(Re-experiencing)想到或夢到事件,觸發時像回到現場
迴避與麻木(Avoidance & Numbing)不願談論事件、逃避相關場景,甚至覺得情感麻木

這些反應在短期內是正常的,但若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可能發展成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創傷與 PTSD 的關聯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創傷相關障礙中最被廣泛認知的一種。並非所有經歷創傷的人都會發展成 PTSD,但若以下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並嚴重影響生活,就可能符合診斷:

  1. 持續重現:惡夢、閃回、情緒強烈波動。
  2. 迴避行為:避免觸碰相關記憶或情境。
  3. 過度警覺:焦慮、易怒、無法放鬆。
  4. 負向認知改變: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對未來失望。

研究指出,若能及早接受心理治療與支持,症狀可以顯著減輕,甚至完全復原。

延伸閱讀PTSD是什麼?創傷復原關鍵四要素與五個復原階段

心理創傷的療癒方法

雖然創傷可能帶來長期影響,但療癒是可能的。以下整理出幾種有效的方法:

  1. 自我照顧
  2. 維持規律生活:睡眠、飲食、運動。
  3. 練習正念、深呼吸或瑜伽,幫助安定情緒。
  4. 建立日常小儀式(如寫日記、喝茶),增加安全感。
  5. 支持系統
  6. 與值得信任的人分享,不必一次說清楚,但慢慢表達。
  7. 參加支持性團體(如創傷支持小組),減少孤單感。
  8. 心理諮商
  9.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重新建構想法,降低負向思考。
  10. EMDR(眼動減敏與再處理):透過雙側刺激協助大腦重新處理記憶。
  11. 人際歷程取向:探索關係中受影響的部分,重建安全依附。
  12. 藥物治療
  13. 由精神科醫師評估,通常用於嚴重焦慮或憂鬱伴隨 PTSD 的情況。

創傷的真實樣貌:案例說明

  1. 案例 A:小美在小學時常被同學霸凌。雖然長大後表面上看起來活潑、能與人互動自如,但內心依然極度害怕衝突。只要遇到人際上的爭執或對方冷淡的態度,她就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在伴侶沒有即時回覆訊息時,腦中會立刻浮現「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的念頭。
  2. 案例 B:阿豪曾經在車禍中差點喪命。雖然多年過去,生活看似恢復正常,但只要聽到急促的煞車聲,他的身體就會立刻冒冷汗,心跳加速。即使沒有真正的危險,他也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為了避免觸發這種強烈的不安,他後來甚至開始抗拒出門,盡可能遠離馬路或交通繁忙的地方。

創傷不等於終身判決

心理創傷雖然會留下深刻影響,但它並非不可逆。每個創傷經驗都代表一個被看見與療癒的契機。心理師可以帶你一步一步理解創傷,找到合適的調適與復原方式。

尋求心理諮商,或許就是讓自己慢慢走出創傷陰霾的第一步。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心理師解析症狀、診斷與治療方法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心理師解析 PTSD 的定義、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包含認知行為治療、EMDR、人際歷程治療等,帶你理解復原歷程。
  • #心理諮商
  • #PTSD

焦慮型依附可以變安全型嗎?心理師解析轉化的 4 個關鍵步驟

總是害怕被忽略、渴望伴侶不停證明愛?這篇文章帶你了解焦慮型依附如何透過自我覺察、健康界線、心理諮商等 4 個步驟,逐漸轉向安全依附。
  • #焦慮型依附
  • #安全型依附

焦慮型依附在愛情中的告白:理所當然的愛對我來說並不存在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愛情裡,常期待「理所當然的愛」,卻因恐懼失去而更焦慮。心理師解析愛情中的焦慮陷阱,並提供走向安心連結的方法。
  • #心理諮商
  • #伴侶諮商
  • #焦慮型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