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總是拖到最後一刻?解析拖延的3大原因
情緒與壓力調適- #心理諮商
- #拖延症

「明天再開始好了。」
「還有時間,我先做別的。」
你是不是也常在面對工作、作業或重要任務時,總會拖到最後一刻才動手?明明知道拖延只會帶來更多壓力,卻還是忍不住重複這個模式。
明明知道事情到最後還是要做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想拖延呢?
拖延 ≠ 懶惰:心理學怎麼說
懶惰通常是「沒有意願去做」,而拖延卻是「明知道要做卻遲遲不開始」。
心理學研究指出:拖延常與 情緒調節 有關。
當一個任務會引發焦慮、不安或完美壓力時,人會選擇暫時逃避,用延遲行動來減少當下的不舒服感。
拖延的三大心理原因
1. 完美主義:怕做不好就不敢開始
許多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害怕一旦開始就要做到完美。
這種想法讓事情變得龐大、嚇人,於是寧願停在原地。
有些拖延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完美主義的傾向。
案例情境
小美(化名)是一位大學生,每次寫報告前都要想很久才敢下筆。因為她心裡想著「要把報告一次做到最好」。結果最後總是逼自己在截止日前熬夜趕工。
2. 焦慮與逃避:用拖延緩解不安
當要做的事和壓力連結時,出現過度的焦慮反應,導致情緒調節失調,拖延就成了一種暫時的解藥。
- 害怕結果不理想
- 害怕別人評價
- 害怕自己不夠好
拖延讓人可以先不要面對,雖然只是暫時,但的確減輕了眼前的不安。
3. 自我價值與成敗掛鉤
有些人把事情完成與否看作是自我價值的檢驗,而過度害怕結果。
「如果我做不好,就代表我不夠好。」
這種壓力會讓人乾脆延遲開始,因為不做就不會失敗。
拖延帶來的內心掙扎
1. 罪惡感與自責
拖延後,人們常對自己產生批評:「我怎麼這麼沒用」、「我又失敗了」。這些自責讓情緒更低落。
2. 惡性循環
拖延 → 壓力增加 → 自責 → 更難開始 → 再次拖延
這就是為什麼拖延會一再重演。
拖延與焦慮、完美主義的關聯
心理學顯示:
- 焦慮型人格更容易拖延,因為他們過度擔心後果。
- 完美主義者更常拖延,因為「不夠完美就不開始」。
- 長期拖延會導致更高的焦慮與憂鬱風險。
為什麼會拖延?拖延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換個角度想,拖延的當下滿足了自己什麼? 眼前的事情可以暫時不用去煩惱,那瞬間盤大的壓抑被延宕了。
所以,拖延其實是大腦在保護你免於面對焦慮與不安。它就像一個短期止痛藥:可以減少眼前的壓力,但長期使用,會帶來更大的痛苦。
小測驗:你是哪種類型的拖延者?
請在心裡回答以下問題:
- 我常常覺得「要一次做到最好」,否則乾脆不開始。(完美主義型)
- 我在做事前會感到焦慮或不安,所以用拖延來暫時逃避。(焦慮逃避型)
- 我把任務結果看作是對我價值的評斷,所以不敢面對。(自我價值型)
- 以上都是。
理解是改變的第一步
拖延是一種因為心理原因所形成的心理模式,並且會成為一種習慣。
當你能夠看見「自己為什麼拖延」,你就已經開始踏上改變的路。
下一步,你可以預約心理諮商,讓心理師與你討論如何面對你的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