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拖延症嗎?心理師給你的 3 個行動練習

你也有拖延症嗎?心理師給你的 3 個行動練習

情緒與壓力調適
  • #心理諮商
  • #拖延症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總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心理師解析拖延循環,並提供 3 個實用行動練習,幫助你降低開始門檻、提升行動力,逐步打破惡性循環。

你是否常常告訴自己「等一下再做」,最後卻發現一天已經過去?

或是盯著待辦清單,心裡知道事情很重要,卻始終無法開始?

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心理學研究指出,超過 20% 的成年人有明顯拖延習慣,而且多半與「情緒調節」有關,而非單純的懶惰。

先測測看:你是否也落入了拖延循環?

請誠實回答以下問題:

  1. 你是否常常在重要的工作或報告截止前,才臨時抱佛腳?
  2. 任務一旦複雜或壓力大,你會優先去做比較輕鬆、沒那麼重要的事情嗎?
  3. 拖延過後,你是否會自責,甚至覺得自己很沒用?

若以上問題你至少有兩題回答「是」,那麼你可能正被拖延模式綁住。

案例分享:上班族小A的拖延日常

小A是一位行銷專員,每週都要交報告。每次她打算提早完成,但只要打開電腦,就會想:「我等一下再做,先把桌面整理一下。」一不小心就過了兩個小時,真正寫報告的時間卻被壓縮到深夜。

她常常告訴自己「下次不要再這樣了」,但下一次依然重蹈覆轍。長期下來,小A感到疲累、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自律。

事實上,許多人都有和小A相似的困擾。

拖延循環的 5 個步驟

步驟心理狀態
1.拖延先不做、先閃避
2.壓力增加截止日越來越近,焦慮升高
3.自責加劇覺得自己沒用,開始自我批評
4.更難開始壓力太大,行動力更低
5.再次拖延惡性循環持續

這樣的循環不只消耗效率,長期下來也會影響自我價值感。

心理師給你的 3 個行動練習

這些方法並不是要你「突然變得超級自律」,而是幫助你從小小的行動中打破惡性循環

練習一:2 分鐘啟動法:降低開始的門檻

當你覺得「太難開始」時,告訴自己:只要先做 2 分鐘

寫一個開頭、打開文件、回覆一封信。

一旦跨過起步的心理障礙,常常就能持續下去。

練習二:善用「外部支持」:讓自己有責任感

把你的任務告訴朋友、同事,甚至張貼在社群媒體上。

這種「被看見」的壓力會幫助你不再輕易逃避。

心理學上稱為「外部責任」(external accountability),能有效提升行動力。

練習三:情緒覺察日記:寫下自己在逃避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拖延的不是任務本身,而是逃避任務帶來的焦慮。

試著在紙上寫下:「我現在不想做,是因為…」

當你看見自己真正害怕的是「失敗」「被評價」或「做不好」,就更容易找到調整的方法。

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拖延只是偶爾出現,透過行動練習通常能改善;但若拖延 已經影響到工作、人際關係,甚至伴隨長期焦慮與自責,就可能需要更多協助。

心理諮商能幫助你:

  1. 看見拖延背後的情緒需求(例如:害怕失敗、害怕被批評)。
  2. 學習更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
  3. 建立新的行動習慣,而不是陷入一再自責。

如果你正在為拖延痛苦,不妨考慮心理諮商,讓「行動」重新回到生活的主導位置。

延伸閱讀:

  1. 小心!拖延正在偷走你的時間:焦慮、壓力與失去的生活品質
  2. 為什麼我總是拖到最後一刻?解析拖延的3大原因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小心!拖延正在偷走你的時間:焦慮、壓力與失去的生活品質

如果你常為拖延感到自責或焦慮,這篇心理師解析將揭示拖延如何偷走你的專注力、情緒與健康,讓你理解它背後的心理保護機制。
  • #心理諮商
  • #拖延症

為什麼我總是拖到最後一刻?解析拖延的3大原因

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嗎?心理師解析拖延的 3 大心理原因,包括完美主義、焦慮逃避與自我價值感,幫助你理解拖延背後的心理動力。
  • #心理諮商
  • #拖延症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心理師帶你一次了解焦慮症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常感到焦慮、心悸、失眠或腦袋停不下來?這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本篇由心理師說明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包含焦慮症的症狀、成因、類型與改善方法,幫助你理解自身狀況,學會緩解焦慮、重拾日常穩定感。
  • #焦慮症
  • #心理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