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型依附與逃避型伴侶為何互相吸引又受傷?心理師教你破解關係拉扯
親密關係經營- #親密關係
- #焦慮型依附
- #逃避型依附
- #不安全感
- #伴侶諮商

你是焦慮型,還是逃避型呢?
在感情裡,你總是靠近的一方,還是退縮的一方?
兩種依附類型的追、逃關係模式正是非常典型的伴侶組合。這篇文章將深入解析焦慮型依附與逃避型伴侶之間的吸引機制與衝突模式,並提供心理師觀點的改善建議,幫助你建立更穩定、有韌性的親密關係。
焦慮型與逃避型:兩種不安全依附的情感觀
焦慮型與逃避型依附關係,常被心理學稱為「關係中最痛苦卻又最吸引的一組組合」。
如果說焦慮型依附是住在地球的北半球,那逃避型依附就是住在對立的南半球了,兩種人處在不同的季節、氣候裡,在相處理當下所感受到的溫度也不盡相同。
焦慮型依附的特徵:
- 害怕被忽略與拋棄,渴望親密與連結
- 對伴侶的冷淡高度敏感,需要頻繁的安全感確認
- 常常過度付出、討好換取愛的留存
逃避型依附的特徵:
- 害怕失去自我與過度親密,傾向保持距離
- 對情緒性溝通感到壓力,習慣壓抑或冷處理
- 容易在關係中退縮、保持獨立性強的姿態
為什麼焦慮型與逃避型會互相吸引?
儘管兩者在情感需求上看似對立,卻往往彼此吸引,就心理學的角度認為可能有以下3種的原因:
原因1: 熟悉感的吸引力
焦慮型依附者從小可能習慣被忽視、冷漠,因此對逃避型伴侶的疏離反應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彷彿回到童年與照顧者的關係模式。
原因2:修復未滿足的控制感
焦慮型從小所感受到的忽略、不安,長大後會想要在逃避型伴侶身上重新獲得關注、看見,滿足過去所缺乏的需求。
原因3:一開始的互補感
逃避型伴侶初期看起來理性、冷靜,讓焦慮型依附者覺得安心;而焦慮型的熱情與照顧,也讓逃避型感受到被需要。但一旦進入深入關係,兩者的不安開始浮現,拉扯不斷升溫。
為什麼這段關係總是讓人受傷?
這段關係的核心矛盾在於:
- 焦慮型越想靠近,逃避型越想遠離
- 焦慮型渴望溝通,逃避型選擇沈默與退縮
- 焦慮型需要即時回覆,逃避型需要空間整理情緒
雖然兩種類型都是不安全依附,但對於「不安感」的解讀卻是不同的,焦慮型怕害自己被拋下、遺棄,所以對於愛的不夠熱絡感到恐懼、焦慮;相反的,逃避型則是對於對別人的需要感到焦慮,想透過逃離來避免接觸情緒。
這樣的需求錯配,會讓焦慮型感到「再次被推開」,而逃避型則感到「被窒息的控制」,導致關係進入惡性循環。
焦慮型與逃避型關係如何修復?心理師的建議
1. 從了解彼此開始:認識依附風格
你們並不是故意傷害彼此,而是來自不同的情感處理習慣。透過認識彼此依附風格,可以減少指責、增加理解。
延伸閱讀:焦慮型依附怎麼辦?心理師教你5個自救練習,改善親密關係焦慮感
2. 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
逃避型可以學著說出:「我現在需要一點時間、空間,不是因為不在意你。」 焦慮型可以說:「我現在有點不安,我知道你不是故意冷淡,我只是也需要一點回應幫我緩解情緒。」
這樣的溝通能夠降低誤解,讓對方知道你不是要控制,而是在尋求親密。
3. 為關係建立「安全距離」與「親密儀式」
- 為逃避型保留空間,但也安排穩定的相處與互動節奏
- 為焦慮型設計可預期的回應方式,例如:每天一句晚安訊息、一週一次約會
4. 當自救無效時,考慮伴侶諮商
若彼此模式難以突破,反覆受傷,可能需要第三方專業協助,透過伴侶諮商建立更穩定的情緒互動方式與溝通橋梁。
理解是改變的開始
焦慮型依附與逃避型依附的關係,是許多親密關係中的真實縮影。你們的關係不會注定失敗,透過更多理解與練習,你們也可以減少受傷。
立即預約心理諮商,開始更理解彼此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