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回訊息就讓你焦慮不安?從心理學理解「不安全感」的根源

沒回訊息就讓你焦慮不安?從心理學理解「不安全感」的根源

親密關係經營
  • #心理諮商
  • #伴侶諮商
  • #不安全感
  • #原生家庭
  • #焦慮症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當對方沒回訊息,你是否就開始焦慮不安?本文帶你從心理學角度認識「不安全感」的根源,解析焦慮背後的情緒機制,並提供4個自我調適的方法,幫助你重新建立內在穩定與安全感。

「他怎麼還沒回我訊息?」

「是不是我說錯話了?」

「我是不是太煩了,讓對方不想理我?」

你也曾在訊息「已讀不回」的那幾個小時裡,內心上演著各種劇情嗎?明明只是對方還沒回覆,卻讓你心煩意亂、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影響一整天的情緒?如果這樣的焦慮感常常困擾著你,那麼你可能內心處於不安全感當中。


不安全感是什麼?心理學怎麼看這份不安?

心理學上所說的「不安全感」,是一種對自己或他人關係缺乏穩定感與信任感的狀態。

這種感受容易讓人持續自我懷疑,對他人回應過度敏感,容易對細微的變動(如訊息沒回)而產生焦慮、猜疑、甚至否定自己

從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來看,嬰兒時期與照顧者的互動品質會深遠的影響到往後的關係依附,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情感需求沒有穩定被照顧者回應或接納,很可能在心中留下這樣的內在信念:「我不值得被愛」或「對方隨時可能會離開我」。這種內在信念就像警報一樣,在人際互動中不斷響起「危險訊號」,讓我們不斷陷入焦慮的漩渦。

延伸閱讀:你是焦慮型、逃避型還是安全型?認識4種依附關係在感情中的樣貌


為什麼「沒回訊息」這件小事,會讓我焦慮到什麼事都做不了?

對於內在有不安全感的人來說,未回訊息不只是單純等待回覆的煎熬,而是內在不斷檢視「關係可能出問題」的信號,陷入關係可能失去的焦慮當中。這時腦中會自動生成各種劇情:

  1. 「他是不是在生氣?」
  2. 「我是不是又做錯什麼?」
  3. 「他是不是不在乎我了?」

事實上,對方可能只是暫時沒看到訊息、在開會、在搭車、在想如何回覆…但不安全感已經下意識地認為:是我不好,對方不想理我。這種過度解讀的習慣,也很容易自我懷疑、情緒失控,最後導致與他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沒有安全感,其實與我們對自己的價值有關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安全感,不是來自於對方的行為,而是自己心裡早就相信「我不夠好」。

例如:

  1. 當對方冷淡時,馬上認為是自己太黏人;
  2. 當對方忙碌沒空時,懷疑自己是不是變得不重要了;
  3. 當關係出現距離時,會先責怪自己。

這些反應其實是一種「內在價值感低落」的表現。我們太依賴他人的回應來肯定自己,導致一點風吹草動,就讓我們的情緒大幅起伏,深陷在擔憂與不安中。


心理師教你4個練習,重新建立內在安全感

練習1:留意負向的內在對話「你真的做錯了什麼嗎?」

當你焦慮時,先不急著批評自己。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剛剛在想什麼?我是不是預設對方不喜歡我了?但有沒有其他可能性?」訓練自己辨識自動負面思考,才能逐漸脫離「內心小劇場」。

練習2:用「3種可能」對抗災難化思考

習慣負向考更容易讓我們處於不安的狀態裡,與其只想最糟的劇情,你可以試著列出三個不那麼負面的可能解釋,緩解不安感。例如:

  1. 他在加班沒看到訊息
  2. 他剛好在忙
  3. 他正在思考怎麼回應

練習3:建立「可以肯定自己」的練習

每天寫下一件你為自己做的事,不管多小。例如:「我今天有好好吃飯」、「我如期完成了工作」、「我願意承認我正在焦慮,這很勇敢」。

練習4:學會健康地表達需要,而不是壓抑情緒

很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焦慮,是怕被貼上「太敏感」「情緒化」的標籤。但其實學會說:「我知道可能是我多想了,但當你沒回訊息時,我會有些不安,這是我在努力調整的部分」,反而能讓關係更真誠。


結語

不安全感讓你在關係中總是小心翼翼,擔心被遺忘。這些情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你很在乎這段關係、也很努力想要做好。

如果你常常覺得需要一個人承受這些焦慮,也許,透過諮商,讓心理師溫柔地帶你認識這份不安的來源,並學會重新照顧自己。


想更理解自己在關係中的不安感?

▶ 點此 預約心理諮商

▶ 追蹤 InstagramFacebook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心理師帶你一次了解焦慮症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常感到焦慮、心悸、失眠或腦袋停不下來?這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本篇由心理師說明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包含焦慮症的症狀、成因、類型與改善方法,幫助你理解自身狀況,學會緩解焦慮、重拾日常穩定感。
  • #焦慮症
  • #心理諮商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心理師解析 5 個特徵與背後心理原因

總是怕拒絕別人、過度在意眼光嗎?這篇文章帶你檢視討好型人格的 5 個特徵與心理成因,並提供延伸建議,幫助你走出內耗模式。
  • #焦慮型依附
  • #伴侶諮商
  • #親密關係

如何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照顧者學會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總是在關係中被需要卻感到孤單嗎?心理師解析照顧者角色的心理動力,並提供 3 個方法,幫助你從「被需要」走向「被理解」,學會愛自己。
  • #心理諮商
  • #依附關係
  •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