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關係中練習更安全的依附?心理師5大建議

如何在關係中練習更安全的依附?心理師5大建議

親密關係經營
  • #親密關係
  • #安全型依附
  • #心理諮商
  • #伴侶諮商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在關係中感到不安時,往往與依附風格有關。即便你不是安全型,也能透過練習與覺察改變依附模式。本文分享5個實用方法,幫助你建立情緒界線、辨識責任、創造支持關係、調節情緒,並透過心理諮商培養更穩定的安全依附。

依附是我們在一生中一定會面對到的課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關係中感到安全又自在。然而,安全型依附並非只能與生俱來,而是可以透過在關係中學習與經驗逐漸培養。

即便你現在是焦慮型、逃避型,甚至是矛盾型依附的類型,只要開始覺察與練習,就有機會向更穩定、安全的依附關係邁進。

以下是心理師建議的5個實際練習方向,幫助你在關係中培養更安全的依附模式:


一、建立健康的情緒界線:親密還是需要界限

隨著關係的靠近,許多伴侶會慢慢面對到一個困難-害怕說「不」。因為說不好像就拒絕了對方,害怕對方生氣、害怕衝突,認為拒絕會讓對方不愛自己,於是在關係中漸漸失去自己的界限,直到無法忍受。

其實健康的關係是擁有清楚的界限,界限的目的是讓彼此可以保有親密,也可以被尊重,也讓彼此在關係中都能自在地做自己。


二、辨識並區分「誰的情緒」與「誰的責任」

如果你現在問自己在關係中是否常常照顧對方情緒,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就可以從此刻開始練習不為對方情緒負責。當感受到對方情緒不好時,首先不需要先急著自責,或是馬上一定要做點什麼來修復關係,避免衝突,先緩下來才看得清楚關係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是因為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引發了你必須去安撫、照顧對方,此時,你可以思考看看現在這個情緒是誰的,以及這個情緒的出現是誰的責任,這樣的區辨可以幫助自己理解與照顧自己,而不是在關係中常常陷入不得不的內耗。


三、尋找支持性關係,創造「被接住」的經驗

依附風格可以透過新的關係經驗重新塑造,也稱為矯正性情緒經驗,當你能夠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新經驗,就有機會改變對於過去不好經驗的解讀,從中達到矯正性修復。

  1. 接近那些願意傾聽你感受、不評價你的人
  2. 建立能互相尊重界線、給予回應的友誼或伴侶關係
  3. 避免與反覆觸發你創傷經驗的人建立過深依附
  4. 安全感可以「累積」而來。


四、練習調節情緒,減少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

焦慮型依附者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對方回應上,而忽略自己的內在狀態;逃避型依附者則會在情緒來臨時迅速抽離,表現迴避。而這樣的互動關係容易形成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但仍可以透過練習調節情緒來改善。

  1. 紀錄自己情緒,把焦點轉回內在感受
  2. 尊重對方面對情緒的因應方式,練習溝通
  3. 面對情緒時,先安頓自己,再思考如何回應對方


五、透過心理諮商重建安全依附的內在經驗

心理師能提供一段穩定、接納、不批判的關係,讓你累積安全的關係經驗。

在心理諮商中,你可以:

  1. 探索過去依附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關係行為
  2. 練習在關係中說出需要、設下界限
  3. 慢慢修正「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增加「我值得穩定的愛與理解」


安全感是可以練習出來的能力

在關係中學會停下、表達、設界限、理解自己,都能夠創造更安全的關係品質。如果你正在練習這條路,心理諮商會是最溫柔、最穩定的陪伴方式。

預約心理諮商,讓心理師與你聊聊。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心理師帶你一次了解焦慮症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常感到焦慮、心悸、失眠或腦袋停不下來?這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本篇由心理師說明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包含焦慮症的症狀、成因、類型與改善方法,幫助你理解自身狀況,學會緩解焦慮、重拾日常穩定感。
  • #焦慮症
  • #心理諮商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心理師解析 5 個特徵與背後心理原因

總是怕拒絕別人、過度在意眼光嗎?這篇文章帶你檢視討好型人格的 5 個特徵與心理成因,並提供延伸建議,幫助你走出內耗模式。
  • #焦慮型依附
  • #伴侶諮商
  • #親密關係

如何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照顧者學會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總是在關係中被需要卻感到孤單嗎?心理師解析照顧者角色的心理動力,並提供 3 個方法,幫助你從「被需要」走向「被理解」,學會愛自己。
  • #心理諮商
  • #依附關係
  •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