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心理諮商嗎?諮商前的自我評估與常見迷思解析

你需要心理諮商嗎?諮商前的自我評估與常見迷思解析

心理諮商常見問題
  • #心理諮商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 相信是很多人的疑問,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心理諮商,協助你在諮商前的自我評估,幫助你釐清這些令人裹足不前的迷思。

隨著國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心理諮商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大眾幫助自我療癒、修復創傷的方法之一。

什麼是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一項透過專業協助的心理探索歷程,由受過訓練的心理師透過談話的方式,協助來談者探索內在經驗、理解自身情緒與行為,並逐步建立更適應的因應方式。(延伸閱讀:心理諮商與精神科差別在哪?一次看懂兩者的差異與選擇建議

常見的諮商目標包括:

  1. 增加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
  2. 處理人際關係、伴侶或家庭衝突
  3. 面對生活壓力、焦慮、低落等心理困擾
  4. 提供重大衝擊的支持(如創傷、喪失、職涯變動)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5個諮商前的自我評估

諮商前,你一定會好奇:「我有沒有嚴重到需要心理諮商?」 以下5個問題,幫助你進行諮商前的自我評估:

  1. 你是否經常情緒低落、焦慮、無力,且影響到日常生活?(6個月以上)
  2. 你是否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困擾(例如:容易受傷、難以親近他人、常陷入衝突)?
  3. 你是否有反覆出現的負面思考,對自己極度嚴厲?
  4. 你是否經歷重大變故(如失戀、喪親、創傷、職涯迷惘)後感到無法釋懷?
  5. 你是否想表達內心想法,但沒有出口或對象談這些內在感受?

如果你符合上述三項或多項情況,都可以建議你試著找心理師聊聊,幫助釐清目前的心理狀況。


常見的心理諮商迷思

迷思1:去諮商是因為我「有病」或「不正常」?

諮商其實就像健康檢查或健身教練,是一種主動照顧自己的選擇。許多來談者並沒有任何疾病或是被診斷,單純是希望更理解自己、讓生活變得更好。

迷思2:我朋友、家人可以陪我聊,為什麼還需要心理師?

家人、朋友給的是陪伴,但有時候過於熟悉可能會有另一層面的顧慮,加上他們並非專業背景,能夠協助你理解的程度有限。而心理師可以提供專業的傾聽與介入,幫助你看見重複模式、理清情緒背後的原因,並給出更有效的處理方式。

迷思3:心理師會給建議嗎?還是什麼都不說?

心理諮商不會單純給建議,而是透過提問、回應與引導,讓你更靠近內在需求。有些取向(如認知行為)會提供策略,有些取向(如心理動力)則強調深入探索,依照個人需求與風格彈性調整;因此,給建議不是心理諮商的重點,但心理師還是會給予適當的建議。

迷思4:我說的話會被批評嗎 ?

心理師受到專業倫理規範與訓練,你可以在諮商中感到安全與被接納。如果有這層顧慮,你可以慢慢談你的情緒、經驗與困惑,去感受看看心理師能不能真實地接住,而不是評價你。


開始心理諮商前,我可以做些什麼準備?

  1. 寫下自己的困擾:寫下最近讓你困擾的情境與情緒,幫助你進入狀況
  2. 設定初步期待:你希望透過諮商改變什麼?即使還不確定,也可以與心理師一起釐清
  3. 預留穩定的時間與空間:諮商是需要持續累積與投入的過程,通常會建議6-8次或以上,建議安排固定的諮商頻率


常見問題 FAQ

Q1:心理諮商一次要談多久?要談幾次才會有效?

心理諮商一般每次50分鐘,是否需要長期進行會根據個人狀況與需求調整。有些人談幾次便能釐清困惑,有些人則會選擇進行更深度的心理探索。重點不是「談幾次就好」,而是「這段歷程是否還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幫助,都會建議持續一段時間。

Q2:我現在情況不算嚴重,也可以去諮商嗎?

可以。心理諮商不只是解決「嚴重問題」,更多時候是增加對自我健康的認識。就像身體會做健檢,心裡也可以定期整理與理解。

Q3:我第一次去諮商,不知道該說什麼,怎麼辦?

沒關係。你只要如實說出:「我不知道要從哪說起」,心理師就會協助你慢慢打開線索。初談的目的就是幫助你釐清目前狀態與可能的目標。

Q4:心理師會批評我或告訴我怎麼做嗎?

不會。心理師不會批評你,也不會替你做決定。心理諮商是協助你更清楚看見自己的選擇、情緒與行為,而不是替你下判斷或給標準答案。

Q5:心理諮商和精神科治療有什麼不同?

心理諮商是以對談為主,協助你覺察與轉化心理困擾。

精神科治療則偏向藥物治療,包含診斷、藥物等處理方式。兩者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搭配互補。

Q6:諮商過程中說的話會被別人知道嗎?

心理師有嚴格的保密責任,除非有涉及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的情況,才會有通報義務。你可以放心談自己的情緒與故事,這是一個被尊重與保護的空間。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位能理解你的心理師,歡迎預約心理諮商,這裡提供安全而溫暖的專業陪伴,陪你一起走過。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心理師帶你一次了解焦慮症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常感到焦慮、心悸、失眠或腦袋停不下來?這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本篇由心理師說明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包含焦慮症的症狀、成因、類型與改善方法,幫助你理解自身狀況,學會緩解焦慮、重拾日常穩定感。
  • #焦慮症
  • #心理諮商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心理師解析 5 個特徵與背後心理原因

總是怕拒絕別人、過度在意眼光嗎?這篇文章帶你檢視討好型人格的 5 個特徵與心理成因,並提供延伸建議,幫助你走出內耗模式。
  • #焦慮型依附
  • #伴侶諮商
  • #親密關係

如何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照顧者學會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總是在關係中被需要卻感到孤單嗎?心理師解析照顧者角色的心理動力,並提供 3 個方法,幫助你從「被需要」走向「被理解」,學會愛自己。
  • #心理諮商
  • #依附關係
  •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