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照顧者學會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親子與家庭議題- #心理諮商
- #依附關係
- #原生家庭

對許多長期扮演「照顧者角色」的人來說,被需要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安全感。
當朋友、伴侶、家人依賴自己時,會感覺到被肯定、被重視。然而,被需要不等於被理解。有時候,別人需要的只是你的幫助,而不是真正理解你的感受。
「我知道他們很感謝我,可是卻沒有人真正看見我的累。」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心情,也許是時候學會,不只是被需要,更能在關係中被理解。
為什麼照顧者角色很難被理解?
1. 習慣隱藏自己的需求
照顧者多半專注在別人的情緒,很少主動分享自己的狀態,別人自然難以了解他們真正的感受。
2. 擔心表達會「破壞和諧」
害怕自己說出口的需求會讓對方不舒服,於是選擇沉默,久而久之就被視為「沒什麼需要的人」。
3. 角色固化
一旦被固定成「溫暖、可靠、永遠在的人」,別人可能忘了你也會需要被傾聽與被照顧。
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的三個方法
方法一:先看見自己的感受
照顧者常忽略自己,其實連自己想要什麼、正在感受什麼都不清楚。
練習方式:
- 每天花 3 分鐘寫下今天的情緒與觸發原因
- 在與他人互動時,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如何?」
當你先看見自己,才有機會讓別人也看見。
方法二:用清楚的方式表達需求
被理解的前提是被聽見,而被聽見的前提是表達。
照顧者常因為不好意思或擔心麻煩別人而不說,但這反而加深了「你不需要幫助」的印象。
練習方式:
- 使用「我訊息」來表達,例如:「我可能需要你陪我聊聊。」
- 從小事開始讓別人幫忙,例如請別人幫忙一個小忙。
方法三:練習接受別人的照顧
很多照顧者在被幫助時會感到不自在,甚至下意識推開。
練習方式:
- 當別人主動幫忙時,先說「謝謝」,不要急著回絕。
- 嘗試在關係中分享脆弱面,讓別人有機會回應你。
從角色到關係的轉變
當你能表達需求,也能接受幫助,關係會從「角色互補」變成「互相看見」。不再只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而是兩個能看見彼此的人。 想更了解自己為何總是照顧別人,可以先看這篇:為什麼我總是在關係中照顧別人?心理師談背後的心理動力
結語
照顧別人是你的溫暖與力量,但請記得,真正長久的愛,是包括愛自己。當你既能溫柔地照顧他人,也能溫柔地照顧自己,你的關係會更真實、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