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心理師給你提升自我價值感的3大建議
情緒與壓力調適- #親密關係
- #不安全感
- #心理諮商
- #伴侶諮商

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才需要一直討好別人?
你經常在人際關係中壓抑自己嗎?
總是說「好啊、沒關係、我都可以」?
即使心裡意見不同,或已經讓自己疲憊不堪了,卻又因為怕被討厭、怕別人失望,而不敢拒絕別人。
這樣的你,可能正在承受一種深層的焦慮感,這背後,往往與「自我價值感低落」有關。
自我價值感低落,為什麼會讓我們變得「討好」?
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價值感」,是我們主觀上對自己存在價值的整體感受與評價。
當一個人從小沒有被身旁的人穩定地看見、理解與肯定,就可能形成這樣的信念:
- 我必須表現得很好,才會贏得別人的喜歡
- 如果我拒絕別人,別人可能會討厭我
- 別人開心了,我才有存在的意義
這樣的念頭讓我們在家庭、伴侶、朋友、職場關係中,不斷迎合別人的期待,透過「被需要」「被稱讚」「不惹麻煩」來換取關係中的認可,久而久之,已經習慣「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這,就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常見的討好型人格特徵,你中了幾項?
✔ 害怕衝突,常常選擇沉默與配合
✔ 很難說「不」,即使已經超過自己的負荷
✔ 習慣先想別人感受,再壓抑自己的想法
✔ 對批評非常敏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讓人失望
✔ 做很多事只是為了「別人不要不高興」
如果這些描述都中了,而讓你感受自己好像太「沒有原則」,其實這只是你在過去的關係中需要的生存策略。
討好別人的背後,其實是「害怕被拒絕」
討好,其實是一種「避免失去」的方式。
這源自於你過去內化的一些恐懼,在過去的關係裡,可能曾經有過「如果做自己,就不會被喜歡的經驗」。
這份恐懼,常常源自童年經驗、原生家庭、或曾經的創傷關係,那些你曾經很想被理解、被愛,卻換來失望的時刻。讓你不再相信表達自己會被喜歡,於是開始把自己變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以避免不會被拋下。
心理師給你3個重建自我價值的建議
建議1:練習辨認內在聲音「是你想做的,還是迎合討好?」
不一定要馬上學會拒絕別人,但在下次當你準備要答應別人的請求前,先停一下問自己:「我真的想答應嗎?還是我怕拒絕會讓對方不開心?」
這是一種自我覺察的練習,讓你慢慢分清楚「迎合」與「真心願意」的差別。
建議2:練習適度拒絕,尊重自己的界限
拒絕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允許自己說:「我現在沒辦法」、「我需要時間考慮」,而不是每一次都把自己感受壓到最後。開始從小事練習說「不」,你會發現,真正的關係不會因為一次拒絕就失去。
建議3:用行動累積「我是有價值的」新經驗
每天記錄下來覺得自己有做到的事,可以是跟人的互動、工作的事、未來的規劃等,有行動比做的完美重要。這些微小但具體的累積,會慢慢重建你對自己的信任。
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你重新建立內在的穩定感
也許你在想如果不透過討好,該怎麼與人好好互動。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你一步一步覺察自己的內在感受與顧慮,慢慢重建內在的穩定感與自我價值。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活在「怕被拒絕」「怕不夠好」的焦慮裡,心理諮商會是讓你真正看見自己的開始。
想提升自我價值,停止用討好換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