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心理師給你提升自我價值感的3大建議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心理師給你提升自我價值感的3大建議

情緒與壓力調適
  • #親密關係
  • #不安全感
  • #心理諮商
  • #伴侶諮商
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
當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擔心被討厭時,也許你正在用「討好」來換取認同。本文解析討好型人格背後的心理根源,並提供3個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實用建議,幫助你活得更自在。
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才需要一直討好別人?

你經常在人際關係中壓抑自己嗎?

總是說「好啊、沒關係、我都可以」?

即使心裡意見不同,或已經讓自己疲憊不堪了,卻又因為怕被討厭、怕別人失望,而不敢拒絕別人。

這樣的你,可能正在承受一種深層的焦慮感,這背後,往往與「自我價值感低落」有關。


自我價值感低落,為什麼會讓我們變得「討好」?

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價值感」,是我們主觀上對自己存在價值的整體感受與評價。

當一個人從小沒有被身旁的人穩定地看見、理解與肯定,就可能形成這樣的信念:

  1. 我必須表現得很好,才會贏得別人的喜歡
  2. 如果我拒絕別人,別人可能會討厭我
  3. 別人開心了,我才有存在的意義

這樣的念頭讓我們在家庭、伴侶、朋友、職場關係中,不斷迎合別人的期待,透過「被需要」「被稱讚」「不惹麻煩」來換取關係中的認可,久而久之,已經習慣「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這,就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常見的討好型人格特徵,你中了幾項?

✔ 害怕衝突,常常選擇沉默與配合

✔ 很難說「不」,即使已經超過自己的負荷

✔ 習慣先想別人感受,再壓抑自己的想法

✔ 對批評非常敏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讓人失望

✔ 做很多事只是為了「別人不要不高興」

如果這些描述都中了,而讓你感受自己好像太「沒有原則」,其實這只是你在過去的關係中需要的生存策略

討好別人的背後,其實是「害怕被拒絕」

討好,其實是一種「避免失去」的方式。

這源自於你過去內化的一些恐懼,在過去的關係裡,可能曾經有過「如果做自己,就不會被喜歡的經驗」。

這份恐懼,常常源自童年經驗、原生家庭、或曾經的創傷關係,那些你曾經很想被理解、被愛,卻換來失望的時刻。讓你不再相信表達自己會被喜歡,於是開始把自己變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以避免不會被拋下。


心理師給你3個重建自我價值的建議

建議1:練習辨認內在聲音「是你想做的,還是迎合討好?」

不一定要馬上學會拒絕別人,但在下次當你準備要答應別人的請求前,先停一下問自己:「我真的想答應嗎?還是我怕拒絕會讓對方不開心?」

這是一種自我覺察的練習,讓你慢慢分清楚「迎合」與「真心願意」的差別。

建議2:練習適度拒絕,尊重自己的界限

拒絕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允許自己說:「我現在沒辦法」、「我需要時間考慮」,而不是每一次都把自己感受壓到最後。開始從小事練習說「不」,你會發現,真正的關係不會因為一次拒絕就失去。

建議3:用行動累積「我是有價值的」新經驗

每天記錄下來覺得自己有做到的事,可以是跟人的互動、工作的事、未來的規劃等,有行動比做的完美重要。這些微小但具體的累積,會慢慢重建你對自己的信任。


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你重新建立內在的穩定感

也許你在想如果不透過討好,該怎麼與人好好互動。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你一步一步覺察自己的內在感受與顧慮,慢慢重建內在的穩定感與自我價值。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活在「怕被拒絕」「怕不夠好」的焦慮裡,心理諮商會是讓你真正看見自己的開始。

想提升自我價值,停止用討好換來認可?

立即預約心理諮商

相關閱讀
Related Article

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心理師帶你一次了解焦慮症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常感到焦慮、心悸、失眠或腦袋停不下來?這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本篇由心理師說明焦慮症發作怎麼辦,包含焦慮症的症狀、成因、類型與改善方法,幫助你理解自身狀況,學會緩解焦慮、重拾日常穩定感。
  • #焦慮症
  • #心理諮商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心理師解析 5 個特徵與背後心理原因

總是怕拒絕別人、過度在意眼光嗎?這篇文章帶你檢視討好型人格的 5 個特徵與心理成因,並提供延伸建議,幫助你走出內耗模式。
  • #焦慮型依附
  • #伴侶諮商
  • #親密關係

如何從被需要到被理解?照顧者學會愛自己的三個方法

總是在關係中被需要卻感到孤單嗎?心理師解析照顧者角色的心理動力,並提供 3 個方法,幫助你從「被需要」走向「被理解」,學會愛自己。
  • #心理諮商
  • #依附關係
  •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