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鬱症會自己好起來嗎?陷入憂鬱時該如何尋求協助
情緒與壓力調適- #憂鬱症

當憂鬱情緒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影響到日常生活、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且已超出一般情緒起伏的程度時,可能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
憂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而已,它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包含情緒、認知、行為甚至身理層面的變化。
憂鬱症的介紹與常見症狀
憂鬱症,又稱抑鬱症,屬於精神官能症的一環。憂鬱症不僅僅是短暫的心情低落,而是一種長期、深層的情緒障礙,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感受與行為表現。
常見的憂鬱症症狀包括:
- 長時間感到悲傷、空虛或無望
- 對原本有興趣的活動失去熱情或愉悅感
- 精神疲憊、睡眠困難或過度嗜睡
- 食慾改變,導致體重明顯上升或下降
- 專注力減退、做決定困難
- 自責、罪惡感,有死亡或自殺的想法
如果上述多個症狀持續超過兩週,並對生活造成困擾,就需要特別留意並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憂鬱症的成因與影響
成因
憂鬱症的成因是複雜的,可能受到遺傳、心理與社會因素的交互影響。以下是幾項常見的可能原因:
- 生物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憂鬱症病史、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失衡,就有遺傳風險
- 心理因素:童年創傷、長期壓力、自尊低落或完美主義傾向
- 環境因素:人際關係失和、親密關係破碎、職場壓力或重大生活轉變
影響
憂鬱症會對個人的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影響,不僅影響工作表現與人際互動,也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睡眠品質惡化,甚至引發身體疾病。
長期未處理的憂鬱症,也可能演變成慢性心理疾患,或出現自我傷害的風險。
了解憂鬱症的成因與後果,有助於我們更早發現、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進而主動尋求資源與協助。
憂鬱症的診斷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憂鬱症診斷的標準包括:
- 幾乎每天、幾乎一整天持續感到憂鬱(例如,悲傷、空虛或絕望感)
- 對大部分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或食慾改變
- 失眠或嗜睡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
- 疲憊或失去活力
- 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過度自責
- 思考能力減退(難以思考、專注或做決定)
- 重複出現死亡念頭、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
若上述症狀包含5項,持續至少兩週,且造成生活上的顯著困擾或功能損害,便可能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標準。
因此,當懷疑自己或他人有憂鬱傾向時,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進行協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憂鬱症能自己好起來嗎?
少數輕度憂鬱症患者,若能透過休息、環境改善、運動、作息調整等生活方式改變,有可能逐漸恢復。然而,多數中重度憂鬱症患者,若缺乏適當的專業救治,憂鬱症狀往往不會變好,反而可能惡化,增加自我傷害或自殺風險。
憂鬱時該如何尋求協助?
面對憂鬱情緒,尋求專業幫助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更好的照護。以下是幾個求助建議:
1. 尋求心理諮商協助
很多時候面對憂鬱情緒時,會陷入無力感當中,這時可以找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尋求協助,會讓你安心許多;心理師可以協助評估目前的情緒狀態,並陪伴你一起規劃後續諮商計畫。
2. 尋求身心科就診治療
如果憂鬱症狀影響到基本生活功能,例如長期失眠、食慾極度下降、出現強烈絕望感,建議就診精神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4. 尋求支持系統
在專業協助之外,也可以尋找值得信任的親友,建立一個支持網絡。適度表達自己的感受,讓情緒有被承接的出口。
同場加映:心理諮商如何幫助憂鬱症?
1.心理師可以溫暖且持續的帶你慢慢理解憂鬱情緒產生的可能原因,以及憂鬱對個人的意義。
2.憂鬱的情緒也會伴隨負向信念的打轉,學習辨識內在的壓力來源與負向信念可以幫助改善。
3.透過諮商中的覺察建立情緒調節、壓力管理、自我照顧的技巧,應用在個個情境上。
4.心理諮商中修復受損的自我價值感,重建與自己的連結,亦可以改善憂鬱傾向。
心理諮商可以陪伴你一步步走出低落與絕望,重新看見價值與希望。透過穩定而持續的協助,即使在低谷中,也能逐漸找到自己的步伐,為自己點亮一盞微光。
如果你正在努力中,請記得:
- 你的痛苦值得被看見與理解
- 尋求協助是對自己的重視
- 憂鬱不能定義你的價值,它只是你經歷的一部分
歡迎預約心理諮商與心理師聊聊,幫助你走出低潮。